高血壓 高尿酸 慢性腎病 胰島素 https://2019medicinenote.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57.html . 糖尿病相關筆記~目錄 https://2019medicinenote.blogspot.com/2020/01/blog-post_4.html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COVID確診個案處置 解除隔離條件

2021-05-25 新北市衛生局建議: 留在家中等候公衛人員通知, 症狀嚴重打119或1922或當地衛生局 

https://www.facebook.com/ntpchealth/photos/4081598395264325

2021-05-19 衛福部建議, 確診之後打電話給自己的密切接觸者, 建議他們自我隔離及健康監測, 輕症患者在家隔離等候公衛人員通知, 症狀嚴重打119或1922或當地衛生局 

https://www.facebook.com/mohw.gov.tw/photos/a.484593545040402/1884870828345993

照顧確診的家人(自己沒症狀), 禁止訪客, 不得外出, 與患者最後一次接觸(患者住院隔離或死亡)之後需居家隔離 14 天(接觸日隔天開始算)

https://www.facebook.com/mohw.gov.tw/photos/a.484593545040402/1884273591739050

2020-04-21  附件1-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個案處理流程.pdf 

去年2020年訂的通報流程, 原本陽性個案都要收住院隔離






















2021-05-27 因疫情大爆發, 修改通報流程. 快篩陽性即可通報, 可居家隔離(無住院需求,且居家環境可一人一室)等候PCR結果
PCR陽性, 依照確診個案處置及解隔條件處理. 









































解隔離條件 2021-05-17 修訂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重要指引及教材>>通報定義及採檢
無症狀或輕症發病(或採檢日)已經 10 天, 退燒至少一天, 症狀緩解, PCR陰性或CT值大於等於30, 可解除隔離
若CT值小於30, 但不需積極治療, 不需用氧氣, 可出院移至集中檢疫所繼續隔離七天
期滿不需採檢即可解除隔離.
未滿七天若有採檢, 陰性或CT值大於等於30則解除隔離
非輕症住院, 退燒超過一天且症狀緩解, PCR一次陰性或CT值大於等於30, 發病(或採檢日)超過10天, 以上均達成可解除隔離
集中檢疫所隔離的個案(輕症或無症狀), 退燒至少一天, 症狀緩解, 發病超過10天, PCR採檢陰性或CT值大於等於30可解除隔離(還是需要採檢PCR)


COVID-19 新冠肺炎

COVID-19 什麼人需要採檢

篩檢對象, 隨著時間和疫情進展而不同

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野外與登山醫學---戶外作業虎頭蜂攻擊預防手冊 104年勞動部出版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在 104年1月出版的 戶外作業虎頭蜂攻擊預防手冊


毒性: 羅東博愛醫院急診科尤俊文醫師自1985年至1997年收集22份因為遭蜂螫住院的病人資料分析報告,是項資料顯示:
1. 8〜11月遭蜂螫的病例最多,蜂螫的數目超過10隻以上。
2.遭蜂螫後10〜30分鐘會發生過敏性休克。
3.被30〜50隻蜂螫後,累積足夠的毒素才會造成全身的嚴重症狀。
4.過敏反應與毒素的劑量無關,過敏體質的人受到1〜2隻蜂螫,就會引發嚴重症狀,局部腫脹超過10公分,且持續數天。
5.造成過敏性休克的機會有5-10 ﹪。在30分鐘內會發生全身蕁麻疹、舌咽腫脹、呼吸困難、哮喘、血壓降低、意識喪失等症狀。
6.被蜂螫刺的數目超過 10隻以上,必須住院觀察後續的併發症(急診教科書寫的是 100 隻),包括休克、橫紋肌溶解症、溶血、腎衰竭,或產生延遲性全身反應,如全身性過敏反應或類似血清病等

七、戶外作業人員如何預防蜂螫 (我將原文修改成戶外活動版)
1. 觀察周圍是否由虎頭蜂個體活動, 或類似蜂巢結構物體
2. 無法確認是否為蜂巢, 當成是蜂巢. 行進中小心
3. 於虎頭蜂活動區行進, 可考慮攜帶含有DEET 成分的防蚊商品 (敵避、待乙妥、敵避胺、避蚊胺), 具有驅蟲效果, 噴灑於衣服或身體表面. 時間長了還要補噴.
4. 人少的山路或草叢是蜂類選擇築巢的好地方, 山岩或樹枝也可能有蜂巢, 仔細觀察是否有警戒任務的虎頭蜂. 盡量不要通過這些地區. 吃剩的果皮食物也可能引來蜂類.
5. 陰雨的天氣, 蜂類多留在巢內, 造成蜂巢內壅擠而容易被激怒, 之後螫人
6. 登山最好穿戴表免光華, 淺色衣帽. 避免深色. 毛織品. 或表面粗糙的衣帽, 帽子最好能紮到鞋子內. 避免噴香水. 使用化妝品. 或特殊氣味物品.
7. 發現蜂類經過身邊, 最好站立不動, 冷靜觀察, 不要拍打, 不要揮動衣物驅趕, 最好讓牠自行飛離, 以手拍打雖可暫時驅趕開, 但可能引來蜂群.
8. 如果發現兩三隻巡邏蜂在身旁打轉並盤旋不去, 表示蜂類已經懷疑你是敵人, 應鎮靜緩慢安靜離開現場, 稍後蜂類即可能自然離開. 人的肢體大動作即因緊張吼叫是非常危險的, 只要猛力揮趕閃避或動手驅蜂,拍蜂,必遭蜂螫.

蜂螫後的現場緊急處置
就物種演化角度而言,蜂類螫針原本就是用來保護蜂巢、驅退敵人的武器。當被蜂螫的瞬間,隨即會感受巨大的疼痛感,接著患部出現抽痛與腫脹,腫脹的程度及持續時間會因個人體質、蜂毒種類及毒液量有關,一般需3〜5日始會逐漸消腫,消腫過程患部會呈現搔癢症狀。一般言之,從遭蜂螫到症狀消除,約需7日(一星期)左右。
當遭蜂類螫傷時,勿用手擠壓傷口,可以稍加消毒尖頭鑷子或利用刀片或信用卡輕輕將螫針挑出,然後清潔傷口、冰敷,減輕疼痛與腫脹症狀。有些人被蜂螫傷後10〜30分鐘會出現蕁麻疹,可考慮送醫施打抗組織胺,並讓患者處於通風涼爽之環境。但如出現暈眩、心悸、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症狀,務必立即送醫急救。蜂螫後特別要注意是否出現過敏性休克症狀,少數對蜂毒過敏的人極可能會在短時間就出現休克反應,相當危險,此時現場的急救則極為重要,可由急救防護員施打腎上腺素,並立即就醫。


毒性反應
虎頭蜂螫叮之毒性反應,可分為下列三種情況:
1.少量螫刺,局部反應:
遭蜂螫刺數目少於20針次,且無過敏反應者,毒性反應大多只在螫刺部位引起因毒蛋白造成之局部紅、腫、熱、痛、癢等反應,較不會有生命危險。
遭蜂螫之傷患在離開現場後,應檢視被蟞傷的部位,如有螫針殘留(通常是一般蜜蜂螫刺會殘留螫針),可利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將螫針挑掉,然後清潔傷口、冰敷、局部塗抹抗生素加類固醇軟膏,也可加上口服抗組織胺。
2.少量螫刺,過敏反應 
anaphylaxis 翻譯成過敏性休克並不恰當. 會誤導醫護人員. 以為血壓降低才需要做緊急處置. 


3.大量螫刺,全身性中毒反應:當遭蜂螫刺數目多過20〜30針時,有可能引起全身性中毒反應。
診療原則
♦此治療原則係以提供急診室作為遭蜂螫送急診之傷患就診治療參考。
1.穩定生命徵象,注意過敏休克的處置。
2.可利用指甲、刀片或信用卡輕輕的將蜂刺及毒液囊刮除(若有螫針遺留在皮膚上)。
3.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清洗傷口。
4.抬高患肢,可予以冷敷。
5.可給予止痛劑、抗組織胺
6.大片的局部反應可能需給予短期的類固醇治療。
7.如傷患遭多隻蜂螫,建議應觀察24小時,注意是否有腎衰竭或凝血異常的現象。
8.中度以上的過敏(如產生血管性水腫(angioedema)或支氣管痙攣(bronchospasm)),除給予靜脈注射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或吸入氣管擴張劑(bronchodilator)外,即適合使用腎上腺素(epinephrine)的時機,其劑量為肌肉注射(subcutaneous)1:1000之腎上腺素(epinephrine)0.3-0.5ml,如有必要可每20-30分鐘重覆使用。
9.如休克嚴重,除予以補充液體外,可給予1:10000之腎上腺素(epinephrine)3-5ml,如有必要可每3-5分鐘重覆使用。

anaphylaxis 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 腎上腺素劑量

相關筆記
201309180449anaphylaxis 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 診斷標準與治療
201111122348anaphylaxis 嚴重全身性過敏反應 治療藥物與頻次劑量


查詢 2020 年 ACLS 的指引, 發現裡面的內容最後一次更新是在 2010 年. 2010 年 ACLS Part 12: Cardiac Arrest in Special Situations 建議, 腎上腺素每 5-15 分鐘可以給一次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新冠 武漢 肺炎 COVID-19

具感染風險者=自主健康管理者, 根據110-03-01 公告. 
https://www.cdc.gov.tw/File/Get/PrLPDhC3xFzQiGLzua8iAA

1. 需排除正在居家檢疫和居家隔離者

2. 採檢陰性

3. 居家隔離期滿之後再七天(隔離期滿的下一天為Day 1 ), 身分變為自主健康管理

4. 與確診病患最後一次接觸的隔天開始算 14 天

5. 居家檢疫期滿之後再七天. 七天內身分變成自主健康管理

6. 無症狀可外出, 但需配戴口罩, 不可與他人近距離接觸(例如聚餐, 聚會,  公眾集會

7. 近距離是指室內 1.5 公尺, 室外 1 公尺

8. 禁止到醫院探病

9. 醫療或檢查應延後, 除非有急迫性

10. 若採檢, 報告出來之前禁止外出. 

11. 有症狀者禁止外出

12. 有症狀若需就醫, 需先打電話給衛生局或 1922, 禁止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去醫院

通報定義, 109年4月16日制定
https://www.cdc.gov.tw/File/Get/AyHd8990mKy62q9Ld0brqA

醫師懷疑即可通報
旅遊史或接觸史或群聚, 有症狀即可通報

嗅覺味覺異常或腹瀉 + 旅遊史/接觸史即可通報

採檢驗出病毒即可通報

疾管署針對新冠 武漢 肺炎的QA,

 Q23-32. 我是醫療機構醫護人員,院內發生入院後才確診的COVID-19確定病例,我在何種情況下會被列為接觸者?

  • 自個案發病日起至隔離前,如有以下情形,將被列為接觸者:
  1. 無適當防護下曾有長時間(大於 15 分鐘)面對面接觸者,或提供照護、相處、接觸病患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之同住者。
  2. 曾與確定病例在無適當防護下 2 公尺近距離接觸醫護人員。

接觸者框列, 病患戴口罩, 醫護人員戴口罩, 不列入接觸者. 其他民眾有戴口罩, 不列入接觸者.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B5ttQxRgFUZlRFPS1dRliw
















Q41.何謂密切接觸者?哪那些人會被列為接觸者?
依現行COVID-19之密切接觸者定義「自確診個案發病前2日起至隔離前,在無適當防護下曾有長時間(大於 15 分鐘)面對面之接觸者,或提供照護、相處、接觸病患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之醫療人員及同住者。」,經衛生單位調查符合前述密切接觸定義而認定為與確定病例有密切接觸,將會匡列為接觸者,並納入居家隔離管制對象,應居家隔離至與確定病例最近一次接觸日後14天((如3月1日為最近一次接觸日,則應居家隔離至3月15日,3月16日零時起才可解除隔離)),惟衛生單位匡列之接觸者仍會視實際疫調情形作適當調整。






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氣喘患者若需使用乙型阻斷劑可先考慮給予 atenolon 100 mg

Asthma and beta-blockers
D S Lawrence, J N Sahay, S S Chatterjee, J M Cruickshank

PMID: 6127219
DOI: 10.1007/BF00609622

氣喘患者, 若需使用乙型阻斷劑, Atenolol 可與beta 2 agonist 同時開立
Abstract
In a randomized, blind crossover study in 14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asthma, involving placebo and chronically administered (3 weeks) equipotent beta1-blocking doses of atenolol 100 mg once daily and metoprolol 100 mg bid, atenolol and metoprolol produced a similar fall in blood pressure. Atenolol caused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05) less bronchospasm in terms of fewer asthmatic attacks, more asthma-free days, less frequent sensations of moderate to very severe, wheeziness and less effect on the evening peak flow rate.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who require beta blockade, atenolol is the preferred agent, co-prescribed with a beta2 stimulant.

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

IGRA 丙型干擾素

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uberculin skin test,TST)
血液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IGRA)

IGRA 和 TST 一樣,對活動性結核病的發病風險預測不佳
接種卡介苗會造成偽陽性
IGRA 陰性無法排除結核菌感染
IGRA 可能會偽陽性
IGRA 陽性預測值偏低. 需挑選篩檢對象, 以提高陽性預測值 
TST 在老年人或T細胞免疫功能低下, 會有偽陰性
TST: 用於五歲以下患者, 或無法抽血檢查 IGRA時



LTBI 診斷工具及其限制

目前的兩種診斷工具,為 TST 與 IGRA,陰性預測值都不錯,但陽性者發病的預測值偏低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active TB),故應選擇結核病高危險族群來進行檢驗。臺灣過去廣泛採用的結核菌素,為丹麥製 PPD RT23 with Tween 80,劑量 2 tuberculin unit(TU)/0.1 mL,以 Mantoux test 之方法,於 48~72 小時判讀反應硬結。結核菌素測驗受結核菌素製劑(菌株)、測驗與判讀技術、使用劑量、宿主因素、卡介苗接種、環境中的非結核分枝桿菌等因素影響。在 1954 到 1986 年之間出生的世代,幾乎都有接種過一劑卡介苗,且超過六成接種過兩劑的卡介苗,且多半不是在新生兒時期接種,故結核菌素皮膚測驗的結果,常會有偽陽性的疑慮,以及是否需使用較大的臨界值判讀的問題。由於 TST 是依賴健全的 T 細胞免疫功能之體內(in vivo)測試,年長或者 T 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往往又有偽陰性的問題。所以,若用在感染率較高的族群,例如近期接觸者,感染率可達 10~40%不等,陽性預測值可達八成以上。臺灣未滿 13 歲的兒童接觸者,若是未接受 LTBI 治療,接觸者檢查時 TST 的反應大小,是三年內發病風險最相關最可靠的預測因子。

從 2016 年起, TST 僅用在未滿 5 歲的接觸者或極少數無法完成IGRA 檢驗的民眾,其判讀標準維持在 10mm(接種過卡介苗者)。未接種過卡介苗者、愛滋感染者、接受anti-lymphokines 或其他免疫抑制治療者,改以 5mm 為陽性臨界值。IGRA 則是利用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抗原在體外刺激淋巴球產生丙型干擾素(M. tuberculosis specific Interferone-γ),加以定量來判定是否有 LTBI。IGRA 較少有卡介苗及環境中非結核分枝桿菌所帶來的偽陽性,且只要抽血檢驗,不必像 TST 須回診判讀。IGRA 和 TST 一樣,對活動性結核病的發病風險預測不佳。此外,採檢時必須用力搖勻,採檢後必須在數小時內上機,且價格昂貴,是過去沒有被普遍使用的主要原因。從2016 年起,凡是五歲以上的接觸者,都優先使用 IGRA,以減少因大量接種卡介苗引起的偽陽性和不必要的LTBI 治療。

由於仍然有為數不少的細菌學確診結核病個案,IGRA 血液測驗結果是陰性,故許多指引都指出,當病人出現疑似結核病的症狀,就算 IGRA 血液測驗結果是陰性,也不能排除病人有結核病,應積極採檢進一步確定診斷,故臨床上在使用此類檢查時,需注意其限制性。

秒懂家醫科-血糖血脂(膽固醇)

2025-07-02 11:48AM 【門診醫學】 2024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引 【門診醫學】高膽固醇血症的治療建議 【預防醫學:什麼食物會升高膽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