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高尿酸 慢性腎病 胰島素 https://2019medicinenote.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57.html . 糖尿病相關筆記~目錄 https://2019medicinenote.blogspot.com/2020/01/blog-post_4.html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海洋生物毒性反應 MARINE ENVENOMATIO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8HTXQXzje0&t=1408s




自然传奇 20141015 夺命暗器


會造成毒性反應的海洋生物包括

STINGRAYS AND VENOMOUS FISH

SEA SNAKES

OCTOPUS INJURIES

CONE SNAIL INJURIES

SEA URCHINS AND STARFISH

FIREWORMS OR BRISTLEWORMS

HYDROIDS AND FIRE CORAL

JELLYFISH

STINGRAYS AND VENOMOUS FISH 魟魚及毒性魚類刺傷治療:
沖洗傷口, 移除可見毒刺或碎片, 控制出血, 立即浸泡熱水, 浸泡熱水時順便檢視傷口, 移除異物
給予口服或注射止痛藥物
可使用不含epinephrine的局部麻醉注射傷口四周,或使用神經阻斷麻醉減輕疼痛
疼痛控制之後使用無菌技術清創, 探查傷口移除異物及壞死組織, 可安排影像檢查是否有異物殘留
多數傷害屬於輕微程度, 不須使用抗生素, 但有些醫師建議給予預防性抗生素, 但多數不需要, 除非傷口太大, 或擔心有異物殘留, 此類情況通常是魟魚刺傷的傷口, 造成壞死及感染的機率較高

避免傷口感染最重的是沖洗傷口及清創手術
-- 石狗公刺傷有抗毒血清可用 (台灣沒有), IV效果較佳, 出現全身性症狀的建議使用  (CSL Ltd., Melbourne, Australia)

SEA SNAKE 海蛇咬傷, 罕見

約 20% 咬上會明顯中毒, 其中 40%未治療會致死
海蛇毒性包含神經毒及肌肉毒, 通常以一種為主, 無凝血毒性, 通常不太痛, 可能被忽略
咬傷之後通常 30分鐘至 4 小時出現症狀, 第一個症狀通常是嚴重肌肉痛以及肌肉無力. 其他症狀包括 nausea, vomiting, and malaise.
肌肉疼痛可能導致限制活動及牙關緊閉, 需區別是因嚴重疼痛導致無法活動, 或因神經毒性導致無力及麻痺
嚴重個案可能出現橫紋肌溶解;次發性腎衰竭, 高血鉀則讓情況更複雜
某些個案可能僅出現神經毒性無肌肉毒性, 症狀為上行性癱軟或痙攣性痲痺伴隨眼外肌麻痺, 眼皮下垂, 顏面麻痺, 瞳孔變化
死因通常是呼吸衰竭

診斷:辨識毒蛇及牙痕, 初期無痛, 發生於水中或附近, 若出現嚴重肌肉痛應懷疑海蛇咬傷中毒,
肌蛋白尿, 血清磷酸肌酸 CPK 上升
神經毒性通常出現於 2-3 小時, 若 6-8 小時仍無症狀應該沒中毒
咬傷當下可以彈性繃帶加壓固定 (因蛇毒無出血併發症)
出現全身性反應則施打多價抗蛇毒血清, (CSL Ltd., Melbourne, Australia) , 於ICU觀察, 監測腎功能,電解質, 呼吸功能

OCTOPUS INJURIES 章魚咬傷 , 罕見,

章魚咬傷不常發生. 所有章魚具毒性, 但只有藍環章魚危險

章魚唾液含tetrodotoxin 症狀與食用河豚造成中毒相同, 咬傷部位通常在上肢, 通常發生於抓章魚, 傷口小而且不痛, 可能被忽略, 多數不會造成症狀, 或僅出現局部麻木. 嚴重中毒可能引起嘔吐, 進行性癱軟麻痺, 中毒10分鐘內呼吸衰竭
澳洲藍環章魚曾造成兩例致死
受傷部位可加壓固定
治療主要為支持性療法, 使用呼吸器, 完全恢復通常需 1-5 天, 無抗毒血清或解毒劑

CONE SNAIL INJURIES 芋螺螫傷, 罕見

芋螺具有可分離的齒舌 radula , 含強烈混合神經毒素. 螫傷案例罕見, 常發生於長時間接觸或破壞芋螺殼

嚴重中毒可引起局部疼痛, 局部麻木, 快速蔓延至軀幹, 頭頸部, 30分鐘內發生局部麻痺, 進展成隨意肌完全麻痺及呼吸衰竭
Conus geographus 地紋芋螺 螫傷中毒死亡率高達 65%


輕微中毒會出現肌肉痛, 局部麻痺, 運動失調
治療: 加壓固定患處, 無解毒劑, 主要是支持療法.

海膽海星螫傷 SEA URCHINS AND STARFISH

多數海膽刺無毒, 刺傷造成局部疼痛, 即使無海膽刺殘留, 加壓會更痛, 如果刺入關節, 可能造成滑膜炎
黑海海膽刺傷會造成皮膚黑點
毒性海膽刺傷會造成立即強烈燒灼痛, 紅腫, 傷口流血, 數小時緩解, 殘留的刺會造成次發性感染及肉芽組織生成, 全身性毒性罕見, 可由大量刺傷或嚴重疼痛引起

有些海星表面有刺 spines, 簇tufts, 或鉗 pincers.
crown-of-thorns starfish (Acanthaster planci) 棘冠海星



曾在日本及澳洲造成大量中毒, 刺傷會造成數種物質進入人體, 包括特殊腺體製造的毒液, 黏液, 細菌及上皮組織, 引起超乎外傷程度的嚴重燒灼痛, 持續 1-2 小時, 其他症狀包括出血, 紅腫, 水腫

在嚴重個案, 特別是多重刺傷, 傷口會發黑變色
傷口可能會癢及持續水腫, 可能是過敏造成
全身性反應不常見. 包括感覺異常, 噁心,嘔吐, 淋巴水腫, 肌肉麻痺

治療: 泡熱水, 使用可忍受的溫度 (45°C) 泡 30-90 分鐘或疼痛改善為止. 可使用塗抹或注射局部麻醉劑, 給予止痛藥
移除殘留的刺, 可考慮影像檢查是否有殘留的刺, 超音波有助於確認對於x光不顯影的碎, 後續如有持續症狀可能須手術移除殘留的刺, 故需追蹤, 關節內刺傷需會診骨科

海毛蟲/火刺蟲





FIREWORMS OR 剛毛蟲BRISTLEWORMS 身上的剛毛 bristles 容易脫落, 刺入皮膚不易移除, 中毒會造成強烈發炎合併燒灼感,紅腫,
如果不治療, 疼痛通常數小時內改善. 紅腫會持續兩三天, 剛毛需使用鑷子或膠帶移除
可局部塗抹醋 Vinegar (5%)
發炎反應可能需類固醇治療



HYDROIDS AND FIRE CORAL 水螅及火珊瑚

火珊瑚從名稱容易與珊瑚混淆, 其實火珊瑚更接近水螅, 分類是水螅綱, 珊瑚的分類是珊瑚綱

海岸風暴可能讓羽狀水螅斷裂為患, 火珊瑚看起來像是珊瑚, 會與海藻混淆, 刺絲胞 (nematocysts or stinging threads)滑過皮膚會造成癢痛, 30 分鐘後形成 wheals and urticaria, 傷痕會持續一周但不會造成永久疤痕

廣泛接觸會造成水泡及出血,帶狀皰疹樣反應, 病灶數天內結痂, 醋可抑制刺絲胞釋放

給予止痛藥, 局部擦類固醇止癢





水母 jellyfish

水母是無脊椎動物,屬於刺胞動物門中的一員,其中包括水母、海葵、珊瑚和水螅。(我以前國中教的是腔腸動物門, 包含刺胞動物曾經和櫛水母動物, 現在櫛水母動物已經獨立成一個門). 刺胞動物門 Cnidaria. 其中C不發音



水螅剛, 管水母目, Siphonophorae, 其下有三個亞目共 16 個科, 僧帽水母科屬於管水母目其中一科, 僧帽水母科下面只有一屬是僧帽水母屬, 僧帽水母屬有兩個種, 分別是僧帽水母及藍瓶水母





(左圖:葡萄牙戰艦, 觸手很多) *(右圖, 藍瓶水母, 單一觸手)



水母種類繁多, 醫療相關最重要的是葡萄牙戰艦 (水螅綱) Portuguese man-of-war or bluebottle jellyfish, 箱型水母 box jellyfish(箱水母綱), 以及其他造成伊魯康吉症候群的水母 (小型箱型水母). 水母觸手上有成千的刺絲胞, 身體上也有少量, 某些種類刺絲胞含劇毒, 物理性或化學性刺激, 讓刺絲胞以類似魚叉的機制釋出, 刺穿皮膚, 釋放毒性造成局部或全身性反應

Irukandji jellyfish 主要分布在澳洲, 因體型小 ,不容易被發現, 被螫傷當下不會馬上痛 , 要過 5-120 分鐘才會刺激身體分泌大量兒茶酚胺 (包含腎上腺素/ 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dopamine 多巴胺 ),  Irukandji 水母螫傷會造成肌肉極度痙攣、背痛以及腎痛、皮膚與臉部的灼熱感、頭痛、噁心、嘔吐、心神不寧、出汗、心跳加速、血壓升高, 身體大量分泌兒茶酚胺會造成心跳快, 血壓上升, 甚至腦出血, 在澳洲曾造成數起遊客死亡案例, 每年約 50-100 人因此症狀送醫

水母中毒的臨床症狀各異, 嚴重度與毒量, 種類及病患年紀和體型有關
輕微中毒會引起急性皮膚反應, 立即刺痛, 紅腫, wheal formation, 病灶通常數天至幾星期會自然痊癒, 有時候會引起皮膚色素沉澱
治療方式研究不多仍有爭議, 對某一種類有效果的療法, 對另一種類可能有害
最一致有效的作法是使用海水沖洗患處以移除刺絲胞, 熱水浸泡, 涂抹局部麻醉劑
其他方式例如用小蘇打或醋,. 可能加重某些種類刺傷的症狀



PORTUGUESE MAN-OF-WAR AND BLUEBOTTLE JELLYFISH 葡萄牙戰艦及藍瓶水母 (水螅綱)

刺絲胞位於觸手, 帆上沒有
僧帽水母屬是分布最廣泛的水母, 成群出現於淺水, 造成衝浪者被螫傷, 斷裂的觸手在數個月內仍有活性
葡萄牙戰艦的觸手可達 30 公尺, 常見於大西洋, 不建議用醋
藍瓶水母較小, 只有一支觸手, 多出現於澳洲及夏威夷(不建議用醋)

僧帽水母螫傷會引起立即廣泛疼痛, 通常一小時褪去, 但也可能持續數小時, 尤其是大型種類螫傷, 螫傷會造成線狀紅腫, “string of pearls”
僧帽水母毒性曾造成呼吸窘迫及死亡案例, 曾有遲發性反應的罕見案例
治療, 以海水清洗患處, 浸泡熱水, 其毒素無法耐熱, 不建議用醋
以尖銳物體(刮鬍刀或信用卡)刮皮膚或膠帶黏貼移除觸手及刺絲胞
無解毒劑, 主要採支持療法

BOX JELLYFISH AND IRUKANDJI SYNDROME 箱型水母及伊魯康吉水母 (箱型水母綱 or 立方水母綱)

澳洲箱型水母螫傷在過去數百年曾造成 60 個死亡案例 

箱型水母是最危險的水母, 包含兩個成員
Indo-Pacific box jellyfish (Chironex fleckeri) 印度洋-太平洋箱型水母
Australian jellyfish (Carukia barnesi) 澳大利亞箱型水母
-- Australian jellyfish 造成 irukandji syndrome.

Indo-Pacific box jellyfish (Chironex) (用chironex去搜尋, 結果中文翻譯是澳大利亞箱型水母...)

曾被視為世界上最毒的動物, 過去一世紀造成 80 個死亡案例, 螫傷之後 20 分鐘內造成死亡, 機轉不明, 可能是心臟毒性, 接觸其觸手之後可能引起嚴重反應或死亡. 尤其是小孩. 多數螫傷案例屬於輕度至中度,. 造成皮膚鞭痕及立即嚴重疼痛, 皮膚毒性反應可能很強烈, 迅速形成輪狀,小水泡,深紅棕色或紫色鞭狀寬度 8-10mm 火焰紋, 更嚴重螫傷, 可能出現大水泡, 12-18小時之後表面壞死
箱型水母嚴重螫傷 “frosted ladder” pattern
急性毒性反應之後, 60%個案在螫傷部位出現遲發性過敏反應(丘疹性蕁麻疹)papular urticaria

Hawaiian box jellyfish (Carybdea alata)在夏威夷造成無數的海灘客螫傷, 但無致死案例

水母螫傷治療

1. 去除刺絲胞活性, 移除觸手, 逆轉毒性反應, 症狀治療, 止痛
2. 出現全身性徵象症狀患者需觀察是否有進行性中毒症狀或遲發反應
3. 以海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去除刺絲胞, 之後去除可見觸手, 不要用淡水沖洗, 因可能刺激刺絲胞釋放毒素
4. 用刮鬍刀或信用卡等尖銳物體刮皮膚, 或用膠帶黏除
5. 浸泡至 43.3°C 至 45.6°C 熱水
6. 局部塗抹 lidocaine

不同種類水母螫傷去汙方式各異, 通常種類無法辨識, 只能以地理位置猜測
在印度洋-太平洋水域, 尤其是澳洲附近, 可使用 5% 醋去汙 (Australi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建議, 但對於伊魯康吉症狀的療效不明)

Australian jellyfish (造成 Irukandji syndrome)
伊魯康吉水母(Irukandji jellyfish),是一群具有致命毒性的箱型水母。牠們是世界上體型最小,毒性最強的水母,體型約只有1 cm3。主要棲息在澳洲周遭的海域。牠們能夠用刺絲胞把毒液注入受害者體內,並引發特定的症狀,統稱為「伊魯康吉症候群」。
目前伊魯康吉水母共有16個已知的物種,其中Carukia barnesi、Malo kingi、 Malo maximus、Malo filipina 以及 Malo bella都是為人所熟知的種類
螫傷初期造成局部輕微疼痛紅腫, 經過 20-30 分鐘, 出現嚴重全身性疼痛(肚子,背部,胸部,頭部,肢體), 伴隨全身性catecholamine過量症狀(心跳快,血壓高,冒汗,立毛,躁動)
嚴重個案會引起心因性休克,急性肺水腫, troponin上升
Chironex envenomation (Irukandji syndrome) (澳大利亞箱形水母學名:Chironex fleckeri,又有人稱為鐘型水母,俗稱海黃蜂)
治療嚴重的伊魯康吉症候群包括: 一般復甦急救處置, 給予抗毒血清(綿羊製備)(CSL Ltd., Melbourne, Australia). 注意是否出現過敏性休克 (澳洲復甦醫學會建議可用醋, 但效果不明)
Chironex 中毒誘發的心血管崩潰可能引起死亡. 因此應盡早由靜脈注射抗毒血清, 如果無效可重複給予, 嚴重個案可能需給予三倍以上劑量
治療無效心跳停止個案可考慮給予硫酸鎂(動物實驗有效)
伊魯康吉症候群導致的嚴重疼痛可能須靜脈連續滴注大劑量嗎啡止痛, 硫酸鎂大劑量注射曾被用來治療其疼痛及高血壓, 但曾有鎂過量案例, 且鎂療效不如最初建議的有效
病患應做 ECG. 抽 troponin, 住院, 心臟症狀嚴重患者應做心臟超音波
如出現肺水腫應給予氧氣, 陽壓呼吸通氣, 升壓劑

缽水母綱, 其下有三個目, 旗口水母目 Semaeostomeae, 根口水母目 Rhizostomeae, 冠水母目 Coronatae



美國附近海域水母螫傷不可給予醋, (金黃水母及霞水母, 屬於缽水母綱) 因為金黃水母 Chrysaora類的觸手刺絲胞會被醋刺激釋放毒素, 對於 Chrysaora金黃水母 or Cyanea霞水母, 使用烘焙用的蘇打(碳酸氫鈉)濃稠溶液 slurry solution 可能有效,

傳統上, 醋酸溶液可去除 Physalia species (僧帽水母種類) 刺絲胞活性, 但一篇關於北美及夏威夷水母中毒處置的回顧性研究質疑這種方式, 認為醋不適合, 會導致疼痛加劇, 在僧帽水母屬 Physalia species 中毒可考慮使用醋, 熱水及 lidocaine 較為廣泛性有效改善疼痛症狀, 水母毒性遇熱不穩定, 熱可降低多數水母毒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秒懂家醫科-血糖血脂(膽固醇)

2025-07-02 11:48AM 【門診醫學】 2024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引 【門診醫學】高膽固醇血症的治療建議 【預防醫學:什麼食物會升高膽固醇?】